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“信仰、信念、信心是最好的防腐剂”,强调“学史增信,就是要增强信仰、信念、信心”。这一重要论断,就是对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提出的新要求,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一体推进党内纪律、思想教育,要让党员干部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,为全面推动从严治党指明了新的工作方向。
本期警示教育专刊聚焦基层“微腐败”,通过党史故事,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革命前辈”对党忠诚、不负人民“的伟大精神,进一步强化法纪意识,坚持守住底线,做到心有所戒、行有所止。
一、 党史故事
“腰缠万贯”的乞丐

1934年10月,红军主力长征后,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奉命留守苏区,坚持游击斗争。在一次战斗中他左胸中弹晕了过去,醒来后发现战友都已经转移,他因此与组织失联。夜里他挣扎着身体爬回原来藏身的洞口,取出了埋在乱石堆中一个沉甸甸的小布包,里面装着13根金条、一批首饰和银圆银元,那是他和曾山同志分别时,组织上要求他妥善保管党的活动经费。刘启耀深感责任重大把小布包系在腰间,身穿烂棉袄,头戴破雨笠,手拿打狗棍,然后踏上了独自寻找组织的新征程。在随后两年的时间里,虽然他身上的金银财宝足够他下半辈子衣食无忧,但他却以乞讨度日,哪怕是饿晕、身患重病,都没有将手伸向公款,未曾动用一分一毫,因此被称为“腰缠万贯的乞丐”。
因为他一直坚守心中的信念:这笔钱是党的经费,比他的生命还重要。当时谁也不知道有位衣衫褴褛、蓬头垢面的叫花子竟会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,而且他身上还藏着大量的金银首饰,他却宁愿沦为乞丐。在寻找组织的过程中从不动用分文,最终他带着党的经费克服一切困难,找到了党组织并全部上缴。
二、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
■ 党史故事中刘启耀烈士,他虽然“腰缠万贯”,却宁愿乞讨也不曾动公款。“信念坚定、对党忠诚”是刘启耀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,他忍辱负重,历经生死磨难,却义无反顾地完成自己的使命,这就是他对信仰的坚守;与组织失散,怀揣重金却分文不动,这是他对忠诚的诠释。他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,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一名信念坚定、清正廉洁的中国共产党员。他用崇高的信仰和灵魂,在人们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、巍峨的精神丰碑。像他这样“对党忠诚,表里如一”的革命前辈,正是我们学习的楷模。刘启耀同志的事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一直启迪着我们的思想,激励着我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不断前行。
一要坚定理想信念。革命理想是崇高的,对党忠诚是共产党员最基础的政治品格,支撑刘启耀前进的动力正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。因为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。作为党员干部,更应该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,坚定心中的理想信念,提升思想境界,牢记党的宗旨,提高政治能力,坚定不移跟党走,矢志不渝听党话,始终确保坚定且正确的政治方向。
二要厚植为民情怀。刘启耀通过自带干粮办公支援革命战争,一心为民,以身作则,创造了党员干部好作风的典范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,为中华民族谋复兴。二十一世纪新时代,更要弘扬苏区干部的好作风,赓续红色血脉;更要站稳群众立场,树牢群众路线的政治理念,密切联系群众,扎根群众,服务群众,为人民群众办好实事。
三要弘扬奋斗精神。因为百年党史就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奋斗史,几代人的筚路蓝缕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,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。我们应该立足于当前,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我们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,实干苦干的精神,一步一个脚印,在工作中守正创新,奋力推动“十四五”规划高质量发展。
“微腐败”是积小错成大错,积小恶成大恶,积小腐成大腐,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提高思想觉悟,坚定理想信念、提升道德修养、守住精神家园,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,主动拒绝各种诱惑,做任何事情任何行为都要经得住党心和良心的拷问。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,常修为政之德、常思贪欲之害、常怀律己之心,提升拒腐防变的能力,从心底增强“不想腐”的自觉。(郄晓楠)
